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宋杰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度物象而取其真---宋杰山水画小议

2011-09-23 10:57:00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丁雪峰
A-A+

  宋杰爱山水、迷恋山水。在他众多的山水画作品中,取材太行山的作品及太行写生作品尤为突出。太行独特的人文地理形貌引起了宋杰浓厚的兴趣。他多次深入太行体验生活,熟悉太行的一草一木。画家要画出好画,不能没有生活,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,宋杰深悟此理,故他将太行作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。宋杰钟情太行,并对五代后梁时期,长期隐居于太行洪谷的画家荆浩产生了兴趣,经过研究他得知,荆浩的画论《笔法记》对后世的影响远甚于他的山水作品。他反复研读《笔法记》后对荆浩的“图真说”和“六要论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:荆浩之前,人们只认识山水有“灵”,即山水之“神”,如何传神,宗炳提出“应会感神,神超理得”。王维提出“以一管之笔,拟太虚之境”,都强调画家对客观自然的深入感受,应目会心,构思联想。荆浩则进一步上升为“图真论”,要求“气质俱盛”,“画者,画也,度物象而取其真”,真——物象的本质特征,度——深入品察、体味,只有深入品味、揣摩,才能表现出物象的本质特征。于是,宋杰的山水画探索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。宋杰喜爱太行,更喜欢太行的秋季,山岩更加嶙峋,山林更加鲜活,水寒山瘦,秋风瑟瑟。他以全新的视角观察,经千百年的雨水冲刷和风化,太行山形成了特殊的山体结构,山顶上裸露的像铁一样坚硬的岩石直指蓝天,冲刷下来的土形成一片大坡,再裸露一层岩石,又拖一片山坡。这岩石,这长坡,在深秋的野风中能传递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空与静,透过这种空静看到了大山精神和内在的张力,这不正是太行的生命状态吗?不正是这大山饱经风霜的命运写照吗?关仝、范宽以“大山大水,开图千里”的构图画出了关、陕一带的山川,宋杰就拿这太行的一面山坡,一个局部,画出大山的千顷之势。刻画出大山的精神和气韵,也就是太行的“真”,他在此完成了自己的精神升华。

  宋杰作画讲究笔墨的变化,在传统的笔墨程式中加入了许多现代人的观念与个性的语言。用笔中锋、侧锋、拖笔、逆笔并用。勾擦洇渍,抑扬有致,开合有度,一气呵成。细品宋杰的山水,既有中国古代先贤那种“独钓寒江雪”的处世之境,又有当代画家在自我人格的修炼与主体情感基础上的抒发“畅神”、“言志”的胸怀。宋杰的山水作品中,既有太行山石的结构,亦有肆意流淌的小溪,更有枝叶繁杂的树木,甚至房舍、动物、农具,生活气息扑面而来。宋杰写的是太行的“真”,画的是太行之“韵”,求有形中变化之无限。宋杰的山水不仅呈现出茂密、苍茫、勃郁的自然物状,而且还向外溢涨着它们吐纳、运行不息的生机,是宋杰继承李可染对景写生创作使他自觉地倾向了充实的境界,在画作中表现为山水形象的具体、丰富与实在。用最丰富的手段表现无限的情韵,他追求淋漓尽致,不满足于意到笔不到。他画面上的空白、疏、漏都系表现手法中的积极因素。

  中国山水画是画家面对自然造化“神遇而迹化”的艺术,是画家个体精神、情感凝铸的艺术,是画家人格、修养外化的艺术。成败关键在于彻底明悟大自然的精神气韵,彻底明悟人与自然的关系,彻底明悟儒道经典、禅宗奥义。宋杰深谙此理,并将不断努力攀登。(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《国画学刊》副主编、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 教务主任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特聘教授)

  2011年8月于北京琉厂 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宋杰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